綜合所得稅之免稅額,以每人全年六萬元為基準。免稅額每遇消費者物價
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之指數上漲累計達百分之三以上時,按上漲程度調整
之。調整金額以千元為單位,未達千元者按百元數四捨五入。
綜合所得稅課稅級距及累進稅率如下:
一、全年綜合所得淨額在五十二萬元以下者,課徵百分之五。
二、超過五十二萬元至一百十七萬元者,課徵二萬六千元,加超過五十二
萬元部分之百分之十二。
三、超過一百十七萬元至二百三十五萬元者,課徵十萬零四千元,加超過
一百十七萬元部分之百分之二十。
四、超過二百三十五萬元至四百四十萬元者,課徵三十四萬元,加超過二
百三十五萬元部分之百分之三十。
五、超過四百四十萬元者,課徵九十五萬五千元,加超過四百四十萬元部
分之百分之四十。
六、超過一千萬元者,課徵三百十九萬五千元,加超過一千萬元部分之百
分之四十五。
前項課稅級距之金額每遇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之指數上漲累計
達百分之三以上時,按上漲程度調整之。調整金額以萬元為單位,未達萬
元者按千元數四捨五入。
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及課稅級距之金額,於每年度開始前,由財政部依據第
一項及前項之規定計算後公告之。所稱消費者物價指數,指行政院主計總
處公布至上年度十月底為止十二個月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
營利事業所得稅起徵額及稅率如下:
一、營利事業全年課稅所得額在十二萬元以下者,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
二、營利事業全年課稅所得額超過十二萬元者,就其全部課稅所得額課徵
百分之十七。但其應納稅額不得超過營利事業課稅所得額超過十二萬
元部分之半數。
第 5-1 條
(綜合所得稅之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及殘障扣除額計算調整)
綜合所得稅之標準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以
第十七條規定之金額為基準,其計算調整方式,準用第五條第一項及第四
項之規定。
前項扣除額及第五條免稅額之基準,應依所得水準及基本生活變動情形,
每三年評估一次。
第 6 條
(貨幣單位)
本法規定各種金額,均以新台幣為單位。
第 6-1 條
(捐贈)
個人及營利事業成立、捐贈或加入符合第四條之三各款規定之公益信託之
財產,適用第十七條及第三十六條有關捐贈之規定。
第 6-2 條
(信託帳簿及憑證)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就各信託,應分別設置帳簿,詳細記載各信託之收支項
目,其支出並應取得憑證。
第 二 節 名詞定義
第 7 條
(個人、納稅義務人、扣繳義務人)
本法稱人,係指自然人及法人。本法稱個人,係指自然人。
本法稱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指左列兩種:
一、在中華民國境內有住所,並經常居住中華民國境內者。
二、在中華民國境內無住所,而於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留合計
滿一百八十三天者。
本法稱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係指前項規定以外之個人。
本法稱納稅義務人,係指依本法規定,應申報或繳納所得稅之人。
本法稱扣繳義務人,係指依本法規定,應自付與納稅義務人之給付中扣繳
所得稅款之人。
第 8 條
(中華民國來源所得)
本法稱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係指左列各項所得:
一、依中華民國公司法規定設立登記成立之公司,或經中華民國政府認許
在中華民國境內營業之外國公司所分配之股利。
二、中華民國境內之合作社或合夥組織營利事業所分配之盈餘。
三、在中華民國境內提供勞務之報酬。但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於
一課稅年度內在中華民國境內居留合計不超過九十天者,其自中華民
國境外僱主所取得之勞務報酬不在此限。
四、自中華民國各級政府、中華民國境內之法人及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
人所取得之利息。
五、在中華民國境內之財產因租賃而取得之租金。
六、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秘密方法及各種特許權利,因在中華民國
境內供他人使用所取得之權利金。
七、在中華民國境內財產交易之增益。
八、中華民國政府派駐國外工作人員,及一般雇用人員在國外提供勞務之
報酬。
九、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工商、農林、漁牧、礦冶等業之盈餘。
十、在中華民國境內參加各種競技、競賽、機會中獎等之獎金或給與。
十一、在中華民國境內取得之其他收益。
第 9 條
(財產交易所得)
本法稱財產交易所得及財產交易損失,係指納稅義務人並非為經常買進、
賣出之營利活動而持有之各種財產,因買賣或交換而發生之增益或損失。
第 10 條
(固定營業場所、營業代理人)
本法稱固定營業場所係指經營事業之固定場所,包括管理處、分支機構、
事務所、工廠、工作場、棧房、礦場及建築工程場所。但專為採購貨品用
之倉棧或保養場所,其非用以加工製造貨品者,不在此限。
本法稱營業代理人係指合於左列任一條件之代理人:
一、除代理採購事務外,並有權經常代表其所代理之事業接洽業務,並簽
訂契約者。
二、經常儲備屬於其所代理之事業之產品,並代表其所代理之事業將此項
貨品交付與他人者。
三、經常為其所代理之事業接受訂貨者。
第 11 條
(執行業務者、營利事業、課稅年度)
本法稱執行業務者,係指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技師、醫師、藥師、助
產士、著作人、經紀人、代書人、工匠、表演人及其他以技藝自力營生者
。
本法稱營利事業,係指公營、私營或公私合營,以營利為目的,具備營業
牌號或場所之獨資、合夥、公司及其他組織方式之工、商、農、林、漁、
牧、礦、冶等營利事業。
本法稱公有事業,係指各級政府為達成某項事業目的而設置,不作損益計
算及盈餘分配之事業組織。
本法稱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係以合於民法總則公益社團
及財團之組織,或依其他關係法令,經向主管機關登記或立案成立者為限
。
本法稱合作社,係指依合作社法組織,向所在地主管機關登記設立,並依
法經營業務之各種合作社。但不合上項規定之組織,雖其所營業務具有合
作性質者,不得以合作社論。
本法所稱課稅年度,於適用於有關個人綜合所得稅時,係指每年一月一日
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第 12 條
(刪除)
第 二 章 綜合所得稅
第 13 條
(綜合所得稅計徵)
個人之綜合所得稅,就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綜合
所得淨額計徵之。
第 14 條
(所得之分類)
個人之綜合所得總額,以其全年下列各類所得合併計算之:
第一類:營利所得:公司股東所獲分配之股利總額、合作社社員所獲分配
之盈餘總額、合夥組織營利事業之合夥人每年度應分配之盈餘總
額、獨資資本主每年自其獨資經營事業所得之盈餘總額及個人一
時貿易之盈餘皆屬之。
公司股東所獲分配之股利總額或合作社社員所獲分配之盈餘總額
,應按股利憑單所載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與可扣抵稅額之合計數
計算之;合夥人應分配之盈餘總額或獨資資本主經營獨資事業所
得之盈餘總額,除獨資、合夥組織為小規模營利事業者,按核定
之營利事業所得額計算外,應按核定之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全年
應納稅額半數後之餘額計算之。
第二類:執行業務所得:凡執行業務者之業務或演技收入,減除業務所房
租或折舊、業務上使用器材設備之折舊及修理費,或收取代價提
供顧客使用之藥品、材料等之成本、業務上雇用人員之薪資、執
行業務之旅費及其他直接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執行業務者至少應設置日記帳一種,詳細記載其業務收支項目;
業務支出,應取得確實憑證。帳簿及憑證最少應保存五年;帳簿
、憑證之設置、取得、保管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
定之。
執行業務者為執行業務而使用之房屋及器材、設備之折舊,依固
定資產耐用年數表之規定。執行業務費用之列支,準用本法有關
營利事業所得稅之規定;其帳簿、憑證之查核、收入與費用之認
列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第三類:薪資所得:凡公、教、軍、警、公私事業職工薪資及提供勞務者
之所得:
一、薪資所得之計算,以在職務上或工作上取得之各種薪資收入
為所得額。
二、前項薪資包括:薪金、俸給、工資、津貼、歲費、獎金、紅
利及各種補助費。但為雇主之目的,執行職務而支領之差旅
費、日支費及加班費不超過規定標準者,及依第四條規定免
稅之項目,不在此限。
三、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自願提繳之退休金或年金保險費,合
計在每月工資百分之六範圍內,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
稅;年金保險費部分,不適用第十七條有關保險費扣除之規
定。
第四類:利息所得:凡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各種短期票券、存款及
其他貸出款項利息之所得:
一、公債包括各級政府發行之債票、庫券、證券及憑券。
二、有獎儲蓄之中獎獎金,超過儲蓄額部分,視為存款利息所得
。
三、短期票券指期限在一年期以內之國庫券、可轉讓銀行定期存
單、公司與公營事業機構發行之本票或匯票及其他經目的事
業主管機關核准之短期債務憑證。
短期票券到期兌償金額超過首次發售價格部分為利息所得,
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
第五類: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凡以財產出租之租金所得,財產出典典
價經運用之所得或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秘密方法及各種特
許權利,供他人使用而取得之權利金所得:
一、財產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之計算,以全年租賃收入或權利
金收入,減除必要損耗及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二、設定定期之永佃權及地上權取得之各種所得,視為租賃所得
。
三、財產出租,收有押金或任何款項類似押金者,或以財產出典
而取得典價者,均應就各該款項按當地銀行業通行之一年期
存款利率,計算租賃收入。
四、將財產借與他人使用,除經查明確係無償且非供營業或執行
業務者使用外,應參照當地一般租金情況,計算租賃收入,
繳納所得稅。
五、財產出租,其約定之租金,顯較當地一般租金為低,稽徵機
關得參照當地一般租金調整計算租賃收入。
第六類: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
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第七類:財產交易所得:凡財產及權利因交易而取得之所得:
一、財產或權利原為出價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
始取得之成本,及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該項資產而支付之一
切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二、財產或權利原為繼承或贈與而取得者,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
,減除繼承時或受贈與時該項財產或權利之時價及因取得、
改良及移轉該項財產或權利而支付之一切費用後之餘額為所
得額。
三、個人購買或取得股份有限公司之記名股票或記名公司債、各
級政府發行之債券或銀行經政府核准發行之開發債券,持有
滿一年以上者,於出售時,得僅以其交易所得之半數作為當
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
第八類: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凡參加各種競技比賽及各
種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皆屬之:
一、參加競技、競賽所支付之必要費用,准予減除。
二、參加機會中獎所支付之成本,准予減除。
三、政府舉辦之獎券中獎獎金,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
,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
第九類:退職所得:凡個人領取之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
身俸、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辦理年金
保險之保險給付等所得。但個人歷年自薪資所得中自行繳付之儲
金或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提繳之年金保險費,於提繳年度已計
入薪資所得課稅部分及其孳息,不在此限:
一、一次領取者,其所得額之計算方式如下:
(一)一次領取總額在十五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以下者
,所得額為零。
(二)超過十五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未達三十萬元乘
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部分,以其半數為所得額。
(三)超過三十萬元乘以退職服務年資之金額部分,全數為所得
額。
退職服務年資之尾數未滿六個月者,以半年計;滿六個月者
,以一年計。
二、分期領取者,以全年領取總額,減除六十五萬元後之餘額為
所得額。
三、兼領一次退職所得及分期退職所得者,前二款規定可減除之
金額,應依其領取一次及分期退職所得之比例分別計算之。
第十類:其他所得:不屬於上列各類之所得,以其收入額減除成本及必要
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但告發或檢舉獎金、與證券商或銀行從
事結構型商品交易之所得,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
併計綜合所得總額。
前項各類所得,如為實物、有價證券或外國貨幣,應以取得時政府規定之
價格或認可之兌換率折算之;未經政府規定者,以當地時價計算。
個人綜合所得總額中,如有自力經營林業之所得、受僱從事遠洋漁業,於
每次出海後一次分配之報酬、一次給付之撫卹金或死亡補償,超過第四條
第一項第四款規定之部分及因耕地出租人收回耕地,而依平均地權條例第
七十七條規定,給予之補償等變動所得,得僅以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
餘半數免稅。
第一項第九類規定之金額,每遇消費者物價指數較上次調整年度之指數上
漲累計達百分之三以上時,按上漲程度調整之。調整金額以千元為單位,
未達千元者按百元數四捨五入。其公告方式及所稱消費者物價指數準用第
五條第四項之規定。
第 14-1 條
(利息所得)
自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一日起,個人持有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之利
息所得,應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
自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起,個人取得下列所得,應依第八十八條規
定扣繳稅款,扣繳率為百分之十,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
一、短期票券到期兌償金額超過首次發售價格部分之利息所得。
二、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或不動產證券化條例規定發行之受益證券或資
產基礎證券分配之利息所得。
三、以前項或前二款之有價證券或短期票券從事附條件交易,到期賣回金
額超過原買入金額部分之利息所得。
四、與證券商或銀行從事結構型商品交易之所得。
第一項及前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利息所得,不適用第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
第三目之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之規定。
第 14-2 條
第四條之一但書規定之證券交易所得或損失之計算,應依第十四條第一項
第七類規定辦理。
個人有證券交易損失者,得自當年度證券交易所得中減除,其不足減除者
,不得自以後年度之證券交易所得中減除。證券交易損失之減除,以依實
際成交價格及原始取得成本計算損益者為限。
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及合於第十七條規定申報減除扶養親屬免稅額之受
扶養親屬依前二項規定計算之證券交易所得額,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按
百分之十五之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由納稅義務人合併報繳。
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一日起,個人出售第四條之一但書第一款規定
之證券,除有下列情形之一,應依前三項規定計算證券交易所得額及應納
稅額外,證券交易所得額以零計算:
一、當年度出售興櫃股票數量合計在十萬股以上者。
二、初次上市、上櫃前取得之股票,於上市、上櫃以後出售者。但有下列
情形之一者,不包括在內:
(一)屬一百零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初次上市、上櫃之股票。
(二)個人每年所持有該年度各該初次上市、上櫃公司股票,屬承銷取得數
量在一萬股以下。
三、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
自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一月一日起,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出售第四條
之一但書第一款規定之證券,其一年度出售金額合計超過十億元者,應就
超過十億元之金額部分,依千分之五計算證券交易所得額,按百分之二十
之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不併計綜合所得總額。稽徵機關應於每年四月
底前填具稅額計算通知書連同繳款書寄發納稅義務人,納稅義務人於第七
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期限內繳納稅款者,免將該證券交易所得額辦理結算申
報。
前項個人得選擇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計算證券交易所得額及應納稅額,
依第七十一條第一項規定辦理結算申報,不適用前項規定。
第五項所定一年度出售金額之計算,以轉讓第四條之一但書第一款規定證
券之金額加總計算。但第四項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證券之出售金額及透過
第三條之四第六項規定信託基金之出售金額,不予計入。
個人出售第四條之一但書規定之證券,其成本之計算,應採用加權平均法
;其適用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七類第三款持有期間及第四項第二款規定證券
之認定,應採用先進先出法。
個人於初次上市、上櫃前取得之股票,於上市、上櫃以後繼續持有滿三年
以上者,以其證券交易所得之四分之一作為當年度所得額,不適用第十四
條第一項第七類第三款規定。
證券交易所得或損失之查核,有關其成交價格、成本及費用認定方式、未
申報或未能提出實際成交價格或原始取得成本者之核定等事項之辦法,由
財政部定之。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五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個人已向其證
券戶所屬證券商申請選定自一百零二年起依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計算證券
交易所得額及應納稅額,而納稅義務人綜合所得稅尚未核課或尚未核課確
定之案件,其證券交易所得額之計算,適用第四項規定。
第 14-3 條
個人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
相互間,如有藉資金、股權之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自己
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所得額及
應納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按實際交易事實依法予以調
整。
第 15 條
(配偶之合併申報)
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一月一日起,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合於第十七條規
定得申報減除扶養親屬免稅額之受扶養親屬,有第十四條第一項各類所得
者,除納稅義務人與配偶分居,得各自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申報及計算稅
額外,應由納稅義務人合併申報及計算稅額。納稅義務人主體一經選定,
得於該申報年度結算申報期間屆滿之次日起算六個月內申請變更。
前項稅額之計算方式,納稅義務人應就下列各款規定擇一適用:
一、各類所得合併計算稅額:納稅義務人就其本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之
第十四條第一項各類所得,依第十七條規定減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合
併計算稅額。
二、薪資所得分開計算稅額,其餘各類所得合併計算稅額:
(一)納稅義務人就其本人或配偶之薪資所得分開計算稅額。計算該稅額時
,僅得減除分開計算稅額者依第十七條規定計算之免稅額及薪資所得
特別扣除額。
(二)納稅義務人就其本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前目以外之各類所得,依第
十七條規定減除前目以外之各項免稅額及扣除額,合併計算稅額。
三、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
(一)納稅義務人就其本人或配偶之第十四條第一項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
。計算該稅額時,僅得減除分開計算稅額者依第十七條規定計算之免
稅額、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
別扣除額及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
(二)納稅義務人就前目分開計算稅額之他方及受扶養親屬之第十四條第一
項各類所得,依第十七條規定減除前目以外之各項免稅額及扣除額,
合併計算稅額。
(三)納稅義務人依前二目規定計算得減除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應於第
十七條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之三所定扣除限額內,就第一目分開計算
稅額之他方及受扶養親屬符合該限額內之所得先予減除;減除後如有
餘額,再就第一目分開計算稅額者之所得於餘額內減除。
第一項分居之認定要件及應檢附之證明文件,由財政部定之。
第 16 條
(盈虧減除)
按前兩條規定計算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時,如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經營兩個
以上之營利事業,其中有虧損者,得將核定之虧損就核定之營利所得中減
除,以其餘額為所得額。
前項減除,以所營營利事業均係使用本法第七十七條所稱「藍色申報書」
申報者為限;但納稅義務人未依期限申報綜合所得稅者,不得適用。
第 17 條
(綜合所得淨額計算)
按第十四條至第十四條之二及前二條規定計得之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
下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餘額,為個人之綜合所得淨額:
一、免稅額:納稅義務人按規定減除其本人、配偶及合於下列規定扶養親
屬之免稅額;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年滿七十歲者,免稅額增加百分之
五十。但依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分開計算稅額者,納稅義務人不得再
減除薪資所得分開計算者之免稅額:
(一)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直系尊親屬,年滿六十歲,或無謀生能力,
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其年滿七十歲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免稅額
增加百分之五十。
(二)納稅義務人之子女未滿二十歲,或滿二十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身
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三)納稅義務人及其配偶之同胞兄弟、姊妹未滿二十歲,或滿二十歲以
上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四)納稅義務人其他親屬或家屬,合於民法第一千一百十四條第四款及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條第三項之規定,未滿二十歲,或滿二十歲以上
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確係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
。
二、扣除額:納稅義務人就下列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擇一減除外,並
減除特別扣除額:
(一)標準扣除額:納稅義務人個人扣除九萬元;有配偶者加倍扣除之。
(二)列舉扣除額:
1.捐贈: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對於教育、文化、公益、
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不超過綜合所得總額百分之二十
為限。但有關國防、勞軍之捐贈及對政府之捐獻,不受金額之限
制。
2.保險費: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之人身保險、勞工
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及軍、公、教保險之保險費,每人每年扣除
數額以不超過二萬四千元為限。但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不受金
額限制。
3.醫藥及生育費: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醫藥費及生育
費,以付與公立醫院、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或經財政
部認定其會計紀錄完備正確之醫院者為限。但受有保險給付部分
,不得扣除。
4.災害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
損失。但受有保險賠償或救濟金部分,不得扣除。
5.購屋借款利息: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購買自用住宅,
向金融機構借款所支付之利息,其每一申報戶每年扣除數額以三
十萬元為限。但申報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者,其申報之儲蓄投
資特別扣除金額,應在上項購屋借款利息中減除;納稅義務人依
上述規定扣除購屋借款利息者,以一屋為限。
6.房屋租金支出: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在中華民國
境內租屋供自住且非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者,其所支付之租金
,每一申報戶每年扣除數額以十二萬元為限。但申報有購屋借款
利息者,不得扣除。
(三)特別扣除額:
1.財產交易損失: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財產交易損失,
其每年度扣除額,以不超過當年度申報之財產交易之所得為限;
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資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得以以後三年
度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之。財產交易損失之計算,準用第十四條
第一項第七類關於計算財產交易增益之規定。
2.薪資所得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薪資所得
,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十二萬八千元為限。
3.儲蓄投資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於金融機構
之存款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之收益及公司公開發行並上市之
記名股票之股利,合計全年扣除數額以二十七萬元為限。但依郵
政儲金匯兌法規定免稅之存簿儲金利息及本法規定分離課稅之利
息,不包括在內。
4.身心障礙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如為領有身
心障礙手冊或身心障礙證明者,及精神衛生法第三條第四款規定
之病人,每人每年扣除十二萬八千元。
5.教育學費特別扣除:納稅義務人就讀大專以上院校之子女之教育
學費每人每年之扣除數額以二萬五千元為限。但空中大學、專校
及五專前三年及已接受政府補助者,不得扣除。
6.幼兒學前特別扣除:自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一日起,納稅義
務人五歲以下之子女,每人每年扣除二萬五千元。但有下列情形
之一者,不得扣除:
(1)經減除本特別扣除額後,納稅義務人全年綜合所得稅適用稅
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或依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計算之稅額
適用稅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2)納稅義務人依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第十二條規定計算之基本所
得額超過同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之扣除金額。
納稅義務人或其配偶之薪資所得依第十五條第二項規定,分開計算稅額者,
該薪資所得者之免稅額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應自分開計算稅額之薪資所
得中減除;其餘符合前項規定之免稅額或扣除額,不得自分開計算稅額之薪
資所得中減除,應一律由納稅義務人申報減除。
依第七十一條規定應辦理結算申報而未辦理,經稽徵機關核定應納稅額者,
均不適用第一項第二款第二目列舉扣除額之規定。
第 17-1 條
(死亡或離境時結算申報之換算減除)
個人於年度進行中因死亡或離境,依第七十一條之一規定辦理綜合所得稅
結算申報者,其免稅額及標準扣除額之減除,應分別按該年度死亡前日數
,或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日數,占全年日數之比例,換算減除。
第 17-2 條
(出售自用住宅所繳綜合所得稅額之扣抵或退還)
納稅義務人出售自用住宅之房屋所繳納該財產交易所得部分之綜合所得稅
額,自完成移轉登記之日起二年內,如重購自用住宅之房屋,其價額超過
原出售價額者,得於重購自用住宅之房屋完成移轉登記之年度自其應納綜
合所得稅額中扣抵或退還。但原財產交易所得已依本法規定自財產交易損
失中扣抵部分不在此限。
前項規定於先購後售者亦適用之。
第 17-3 條
(上市之記名股票之股利不適用儲蓄投資特別扣除)
納稅義務人及與其合併報繳之配偶暨受其扶養親屬,自中華民國八十八年
一月一日起取得公司公開發行並上市之記名股票之股利,不適用第十七條
第一項第二款第三目第三小目儲蓄投資特別扣除之規定。
第 三 章 營利事業所得稅
第 一 節 登記
第 18 條
(刪除)
第 19 條
(刪除)
第 20 條
(刪除)
第 二 節 帳簿憑證與會計紀錄
第 21 條
(帳簿憑證會計紀錄)
營利事業應保持足以正確計算其營利事業所得額之帳簿憑證及會計紀錄。
前項帳簿憑證及會計紀錄之設置、取得、使用、保管、會計處理及其他有
關事項之管理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第 22 條
(會計基礎)
會計基礎,凡屬公司組織者,應採用權責發生制,其非公司組織者,得因
原有習慣或因營業範圍狹小,申報該管稽徵機關採用現金收付制。
前項關於非公司組織所採會計制度,既經確定仍得變更,惟須於各會計年
度開始三個月前申報該管稽徵機關。
第 23 條
(會計年度)
會計年度應為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但因原有習慣或營業
季節之特殊情形呈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者,得變更起訖日期。
第 三 節 營利事業所得額
第 24 條
(營利事業所得之計算)
營利事業所得之計算,以其本年度收入總額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及稅
捐後之純益額為所得額。所得額之計算,涉有應稅所得及免稅所得者,其
相關之成本、費用或損失,除可直接合理明確歸屬者,得個別歸屬認列外
,應作合理之分攤;其分攤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營利事業帳載應付未付之帳款、費用、損失及其他各項債務,逾請
求權時效尚未給付者,應於時效消滅年度轉列其他收入,俟實際給
付時,再以營業外支出列帳。
營利事業有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四類利息所得中之短期票券利息所得,除依
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但營利事業持有之
短期票券發票日在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以後者,其利息所得應計入
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
自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起,營利事業持有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或
不動產證券化條例規定發行之受益證券或資產基礎證券,所獲配之利息所
得應計入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不適用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第四十一條第
二項及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第五十條第三項分離課稅之規定。
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
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除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外,不計入營利事
業所得額。
第 24-1 條
(利息收入)
營利事業持有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應按債券持有期間,依債券之面
值及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前項利息收入依規定之扣繳率計算之稅額,得自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
應納稅額中減除。
營利事業於二付息日間購入第一項債券並於付息日前出售者,應以售價減
除購進價格及依同項規定計算之利息收入後之餘額為證券交易所得或損失
。
自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一日起,營利事業以第一項、前條第二項、第三
項規定之有價證券或短期票券從事附條件交易,到期賣回金額超過原買入
金額部分之利息所得,應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並計入營利事業所
得額課稅;該扣繳稅款得自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應納稅額中減除。
第 24-2 條
(認購權證)
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發行認購(售)權證者,發行人發行認購(售)
權證,於該權證發行日至到期日期間,基於風險管理而買賣經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核可之有價證券及衍生性金融商品之交易所得或損失,應併計發行
認購(售)權證之損益課稅,不適用第四條之一及第四條之二規定。但基
於風險管理而買賣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可之認購(售)權證與標的有價
證券之交易損失及買賣依期貨交易稅條例課徵期貨交易稅之期貨之交易損
失,超過發行認購(售)權證權利金收入減除各項相關發行成本與費用後
之餘額部分,不得減除。
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可經營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其交易損益,應於
交易完成結算後,併入交易完成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不適用第四
條之一及第四條之二規定。
第 24-3 條
公司組織之股東、董事、監察人代收公司款項不於相當期間照繳,或挪用
公司款項,應按該等期間所屬年度一月一日臺灣銀行之基準利率計算公司
利息收入課稅。但公司如係遭侵占、背信或詐欺,已依法提起訴訟或經檢
察官提起公訴者,不予計算。
公司之資金貸與股東或任何他人未收取利息,或約定之利息偏低者,除屬
預支職工薪資者外,應按資金貸與期間所屬年度一月一日臺灣銀行之基準
利率計算公司利息收入課稅。
第 24-4 條
自一百年度起,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海運業務之
營利事業,符合一定要件,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
定者,其海運業務收入得選擇依第二項規定按船舶淨噸
位計算營利事業所得額;海運業務收入以外之收入,其
所得額之計算依本法相關規定辦理。
前項營利事業每年度海運業務收入之營利事業所得額,
得依下列標準按每年三百六十五日累計計算:
一、各船舶之淨噸位在一千噸以下者,每一百淨噸位之
每日所得額為六十七元。
二、超過一千噸至一萬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位之
每日所得額為四十九元。
三、超過一萬噸至二萬五千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
位之每日所得額為三十二元。
四、超過二萬五千噸者,超過部分每一百淨噸位之每日
所得額為十四元。
營利事業經營海運業務收入經依第一項規定選擇依前項
規定計算營利事業所得額者,一經選定,應連續適用十
年,不得變更;適用期間如有不符合第一項所定一定要
件,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止核定者,自不符合一
定要件之年度起連續五年,不得再選擇依前項規定辦理。
營利事業海運業務收入選擇依第二項規定計算營利事業
所得額者,其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不適用
下列規定:
一、第三十九條第一項但書關於虧損扣除規定。
二、其他法律關於租稅減免規定。
第一項之一定要件、業務收入範圍、申請之期限、程序
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會商中央目的事業
主管機關定之。
第 25 條
(國際運輸事業所得之計算)
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內經營國際運輸、承包
營建工程、提供技術服務或出租機器設備等業務,其成本費用分攤計算困
難者,不論其在中華民國境內是否設有分支機構或代理人,得向財政部申
請核准,或由財政部核定,國際運輸業務按其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營業收入
之百分之十,其餘業務按其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營業收入之百分之十五為中
華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所得額。但不適用第三十九條關於虧損扣除之規定
。
前項所稱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營業收入,其屬於經營國際運輸業務者,依左
列之規定:
一、海運事業:指自中華民國境內承運出口客貨所取得之全部票價或運費
。
二、空運事業:
(一) 客運:指自中華民國境內起站至中華民國境外第一站間之票價。
(二) 貨運:指承運貨物之全程運費。但載貨出口之國際空運事業,如因
航線限制等原因,在航程中途將承運之貨物改由其他國際空
運事業之航空器轉載者,按該國際空運事業實際載運之航程
運費計算。
前項第二款第一目所稱中華民國境外之第一站,由財政部以命令定之。
第 26 條
(國外影片事業所得之計算)
國外影片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分支機構,經由營業代理人出租影片之收
入,應以其二分之一為在中華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所得額,其在中華民國
境內設有分支機構者,出租影片之成本,得按片租收入百分之四十五計列
。
第 27 條
(無進貨銷貨憑證核定價額之標準)
營利事業之進貨未取得進貨憑證或未將進貨憑證保存,或按址查對不確者
,稽徵機關得按當年度當地該項貨品之最低價格核定其進貨成本。
營利事業之銷貨未給與他人銷貨憑證或未將銷貨憑證存根保存者,稽徵機
關得按當年度當地該項貨品之最高價格核定其銷貨價格。
第 28 條
(製造業耗用原料)
製造業耗用之原料超過各該業通常水準者,其超過部份非經提出正當理由
經稽徵機關查明屬實者不予減除。
第 29 條
(資本利息不得列為費用損失)
資本之利息為盈餘之分配,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第 30 條
(借款利息)
借貸款項之利息其應在本營業年度內負擔者准予減除。
借貸款項約載利率超過法定利率時,仍按當地商業銀行最高利率核計,但
非銀行貸款原經稽徵機關參酌市場利率核定最高標準者,得從其核定。
第 31 條
(刪除)
第 31-1 條
(刪除)
第 32 條
(薪資列支)
營利事業職工之薪資、合於左列規定者,得以費用或損失列支:
一、公司、合作社職工之薪資,經預先決定或約定執行業務之股東、董事
、監察人之薪資,經組織章程規定或股東大會或社員大會預先議決,
不論營業盈虧必須支付者。
二、合夥及獨資組織之職工薪資、執行業務之合夥人及資本主之薪資,不
論營業盈虧必須支付,且不超過同業通常水準者。
第 33 條
(職工退休金準備)
適用勞動基準法之營利事業,依勞動基準法提撥之勞工退休準備金,或依
勞工退休金條例提繳之勞工退休金或年金保險費,每年度得在不超過當年
度已付薪資總額百分之十五限度內,以費用列支。
非適用勞動基準法之營利事業定有職工退休辦法者,每年度得在不超過當
年度已付薪資總額百分之四限度內,提列職工退休金準備,並以費用列支
。但營利事業設置職工退休基金,與該營利事業完全分離,其保管、運用
及分配等符合財政部之規定者,每年度得在不超過當年度已付薪資總額百
分之八限度內,提撥職工退休基金,並以費用列支。
已依前二項規定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提列職工退休金準備或提撥職工退
休基金者,以後職工退休或資遣,依規定發給退休金或資遣費時,應先由
勞工退休準備金、職工退休金準備或職工退休基金項下支付或沖轉;不足
支付或沖轉時,始得以當年度費用列支。
營利事業因解散、廢止、合併或轉讓,依第七十五條規定計算清算所得時
,勞工退休準備金或職工退休金準備或職工退休基金之累積餘額,應轉作
當年度收益處理。
第 34 條
(資本支出)
建築物、船舶、機械、工具、器具及其他營業上之設備,因擴充換置改良
修理之支出所增加之價值或效能,非兩年內所能耗竭者,為資本之增加,
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第 35 條
(災害損失)
凡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損失受有保險賠償部份,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第 36 條
(自由捐贈)
營利事業之捐贈,得依左列規定,列為當年度費用或損失:
一、為協助國防建設、慰勞軍隊、對各級政府之捐贈,以及經財政部專案
核准之捐贈,不受金額限制。
二、除前款規定之捐贈外,凡對合於第十一條第四項規定之機關、團體之
捐贈,以不超過所得額百分之十為限。
第 37 條
(交際應酬費用)
業務上直接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其經取得確實單據者,得分別依左列之
限度,列為費用或損失:
一、以進貨為目的,於進貨時所直接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全年進貨貨價
在三千萬元以下者,以不超過全年進貨貨價千分之一點五為限;經核
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全年進貨貨價千分之二為限。全年進
貨貨價超過三千萬元至一億五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
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一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
千分之一點五為限。全年進貨貨價超過一億五千萬元至六億元者,超
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零點五為限;經核准
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一為限。全年進貨貨價超過六億
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零點二五為
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零點五為限。
二、以銷貨為目的,於銷貨時直接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全年銷貨貨價
在三千萬元以下者,以不超過全年銷貨貨價千分之四點五為限;經核
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全年銷貨貨價千分之六為限。全年銷
貨貨價超過三千萬元至一億五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
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三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
千分之四為限。全年銷貨貨價超過一億五千萬元至六億元者,超過部
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二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
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三為限。全年銷貨貨價超過六億元者,超
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一為限;經核准使用
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一點五為限。
三、以運輸貨物為目的,於運輸時直接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全年貨運
運價在三千萬元以下者,以不超過全年貨運運價千分之六為限;經核
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全年貨運運價千分之七為限。全年貨
運運價超過三千萬元至一億五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
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五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
千分之六為限。全年貨運運價超過一億五千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
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四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
,以不超過千分之五為限。
四、以供給勞務或信用為業者,以成立交易為目的,於成立交易時直接所
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全年營業收益額在九百萬元以下者,以不超過
全年營業收益額千分之十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
全年營業收益額千分之十二為限。全年營業收益額超過九百萬元至四
千五百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超過千分之六
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八為限。全年營業
收益額超過四千五百萬元者,超過部分所支付之交際應酬費用,以不
超過千分之四為限;經核准使用藍色申報書者,以不超過千分之六為
限。
公營事業各項交際應酬費用支付之限度;由主管機關分別核定,列入預算
。營利事業經營外銷業務,取得外匯收入者,除依前項各款規定列支之交
際應酬費外,並得在不超過當年度外銷結匯收入總額百分之二範圍內,列
支特別交際應酬費。
第 38 條
(不得列為費用損失項目)
經營本業及附屬業務以外之損失,或家庭之費用,及各種稅法所規定之滯
報金、怠報金、滯納金等及各項罰鍰,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第 39 條
(以往年度虧損扣除之限制)
以往年度營業之虧損,不得列入本年度計算。但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會
計帳冊簿據完備,虧損及申報扣除年度均使用第七十七條所稱藍色申報書
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申報者,得將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定之前十年
內各期虧損,自本年純益額中扣除後,再行核課。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六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符合前項但書規定之
公司組織營利事業,經稽徵機關核定之以前年度虧損,尚未依法扣除完畢
者,於修正施行後,適用修正後之規定。
第 40 條
(營業期間不滿一年所得額計算方法)
營業期間不滿一年者,應將其所得額按實際營業期間相當全年之比例換算
全年所得額,依規定稅率計算全年度稅額,再就原比例換算其應納稅額。
營業期間不滿一月者以一月計算。
第 41 條
(境內分支機構單獨設帳課稅)
營利事業之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其在中華民國境內之固定營業場所或
營業代理人,應單獨設立帳簿,並計算其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
第 42 條
(投資收益免稅之要件)
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因投資於國內其他營利事業,所獲配之股利淨額或
盈餘淨額,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應依第六十六條之三規定
,計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
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有前項規定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
者,不計入所得額課稅,其可扣抵稅額,不得扣抵其應納所得稅額,並不
得申請退還。
第 43 條
(刪除)
第 43-1 條
(不合營業常規之調整)
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營利事業具有從屬關係,或直接間接為另一事業所
有或控制,其相互間有關收益、成本、費用與損益之攤計,如有以不合營
業常規之安排,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該事業之所
得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按營業常規予以調整。
第 43-2 條
自一百年度起,營利事業對關係人之負債占業主權益超過一
定比率者,超過部分之利息支出不得列為費用或損失。
前項營利事業辦理結算申報時,應將對關係人之負債占
業主權益比率及相關資訊,於結算申報書揭露。
第一項所定關係人、負債、業主權益之範圍、負債占業
主權益一定比率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財政部定
之。
銀行、信用合作社、金融控股公司、票券金融公司、保
險公司及證券商,不適用前三項規定。
第 四 節 資產估價
第 44 條
(流動資產估價)
商品、原料、物料、在製品、製成品、副產品等存貨之
估價,以實際成本為準;成本高於淨變現價值時,納稅
義務人得以淨變現價值為準,跌價損失得列銷貨成本;
成本不明或淨變現價值無法合理預期時,由該管稽徵機
關用鑑定或估定方法決定之。
前項所稱淨變現價值,指營利事業預期正常營業出售存貨所
能取得之淨額。
第一項成本,得按存貨之種類或性質,採用個別辨認法、先
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
之方法計算之。
第 45 條
(實際成本)
稱實際成本者,凡資產之出價取得,指取得價格,包括取得之代價,及因
取得並為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一切必需費用,其自行製造或建築者,
指製造或建築價格,包括自設計製造、建築以至適於營業上使用而支付之
一切必要工料及費用,其係由期初盤存轉入者,指原盤存價格。
資產之因擴充、換置、改良、修理而增加其價值或效能者,其所支付之費
用,得就其增加原有價值或效能之部份,加入實際成本餘額內計算。
第 46 條
(時價)
稱時價者,指在決算日該項資產之當地市場價格。
第 47 條
(運送品之估價)
運送品之估價,以運出時之成本為成本,以到達地之時價為時價,副產品
之估價,有成本可資核計者,依本法第四十四條之規定辦理,無成本可資
核計者,以自其時價中減除銷售費用後之價格為標準。
第 48 條
(短期投資有價證券之估價)
短期投資之有價證券,其估價準用本法第四十四條之規定辦理,在決算時
之價格遇有劇烈變動,得以決算日前一個月間之平均價為決算日之時價。
第 49 條
(預計備抵呆帳)
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債權之估價,應以其扣除預計備抵呆帳後之數額為標
準。
前項備抵呆帳,應就應收帳款與應收票據餘額百分之一限度內,酌量估列
;其為金融業者,應就其債權餘額按上述限度估列之。
營利事業依法得列報實際發生呆帳之比率超過前項標準者,得在其以前三
個年度依法得列報實際發生呆帳之比率平均數限度內估列之。
營利事業下年度實際發生之呆帳損失,如與預計數額有所出入者,應於預
計該年呆帳損失時糾正之,仍使適合其應計之成數。
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及各項欠款債權有左列情事之一者,得視為實際發生
呆帳損失:
一、因倒閉逃匿、和解或破產之宣告,或其他原因,致債權之一部或全部
不能收回者。
二、債權中有逾期兩年,經催收後,未經收取本金或利息者。
前項債權於列入損失後收回者,應就其收回之數額列為收回年度之收益。
第 50 條
(固定資產之估價)
建築物裝修附屬設備及船舶機械工具器具等固定資產之估價,以自其實際
成本中按期扣除折舊之價格為標準。
第 51 條
(固定資產之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之折舊方法,以採用平均法、定率遞減法、年數合計法、生產數
量法、工作時間法或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定之折舊方法為準;資產種類繁多
者,得分類綜合計算之。
各種固定資產耐用年數,依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之規定。但為防止水污染
或空氣污染所增置之設備,其耐用年數得縮短為二年。
各種固定資產計算折舊時,其耐用年數,除經政府獎勵特予縮短者外,不
得短於該表規定之最短年限。
第 51-1 條
(小客車折舊)
營利事業新購置之乘人小客車,依前條第一項規定計提折舊時,其實際成
本,以不超過財政部規定之標準為限。
前項小客車如於使用後出售或毀滅廢棄時,其收益或損失之計算,仍應以
依本法規定正常折舊方法計算之未折減餘額為基礎。
第 52 條
(固定資產成本增減折舊之計算)
固定資產經過相當年數使用後,實際成本遇有增減時,按照增減後之價額
,以其未使用年數作為耐用年數,依規定折舊率計算折舊。
第 53 條
(取得舊固定資產之折舊)
固定資產在取得時已經過相當年數之使用者,得以其未使用年數作為耐用
年數,按照規定折舊率計算折舊。
固定資產在取得時,因特定事故預知其不能合於規定之耐用年數者,得提
出證明文據,以其實際可使用年數作為耐用年數,按照規定折舊率計算折
舊。
第 54 條
(殘價)
折舊性固定資產,應設置累計折舊科目,列為各該資產之減項。固定資產
之折舊,應逐年提列。
固定資產計算折舊時,應預估其殘值,並以減除殘值後之餘額為計算基礎
。
固定資產耐用年數屆滿仍繼續使用者,得就殘值繼續提列折舊。
第 55 條
(使用年限屆滿之繼續折舊)
固定資產之使用年數已達規定年限,而其折舊累計未足額時,得以原折舊
率繼續折舊至折足為止。
第 56 條
(刪除)
第 57 條
(固定資產毀棄之計算)
固定資產於使用期滿折舊足額後毀滅或廢棄時,其廢料售價收入不足預留
之殘價者,不足之額得列為當年度之損失,其超過預留之殘價者,超過之
額應列為當年度之收益。
固定資產因特定事故未達規定耐用年數而毀滅或廢棄者,得提出確實證明
文據,以其未折減餘額列為該年度之損失,但有廢料之售價收入者,應將
售價作為收益。
第 58 條
(逕列損失之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之耐用期限不及兩年者,得以其成本列為取得製造或建築年度之
損失,不必按年折舊。
第 59 條
(遞耗資產之估價)
遞耗資產之估價,以自其成本中按期扣除耗竭額後之價額為標準,耗竭額
之計算,得就下列方法擇一適用之。但採用後不得變更:
一、就遞耗資產之成本,按可採掘之數量,預計單位耗竭額,年終結算時
再就當年度實際採掘數量,按上項預計單位耗竭額,計算該年度應減
除之耗竭額。
二、就採掘或出售產品之收入總額,依遞耗資產耗竭率表之規定按年提列
之。但每年提列之耗竭額,不得超過該資產當年度未減除耗竭額前之
收益額百分之五十。其累計額並不得超過該資產之成本。生產石油及
天然氣者,每年得就當年度出售產量收入總額提列百分之二七點五之
耗竭額,至該項遞耗資產生產枯竭時止。但每年提列之耗竭額,以不
超過該項遞耗資產當年度未減除耗竭額前之收益額之百分之五十為限
。
第 60 條
(無形資產估價)
營業權、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及各種特許權等,均限以出價取得者為
資產。
前項無形資產之估價,以自其成本中按期扣除攤折額後之價額為準。
攤折額以其成本照左列攤折年數按年平均計算之,但在取得後,如因特定
事故不能按照規定年數攤折時,得提出理由申請該管稽徵機關核准更正之
:
一、營業權以十年為計算攤折之標準。
二、著作權以十五年為計算攤折之標準。
三、商標權、專利權及其他各種特許權等可依其取得後法定享有之年數為
計算攤折之標準。
第 61 條
(資產重估)
本法所稱之固定資產、遞耗資產以及無形資產遇有物價上漲達百分之二十
五時,得實施資產重估價;其實施辦法及重估公式由行政院定之。
第 62 條
(長期投資之存放款及債券之估價)
長期投資之存款、放款或債券,按其攤還期限計算現價為估價標準,現價
之計算其債權有利息者,按原利率計算,無利息者,按當地銀錢業定期一
年存款之平均利率計算之。
前項債權於到期收回時,其超過現價之利息部份,應列為收回年度之收益
。
第 63 條
(轉投資估價)
長期投資之握有附屬事業全部資本或過半數資本者,應以該附屬事業之財
產淨值或按其出資額比例分配財產淨值為估價標準,在其他事業之長期投
資,其出資額及未過半數者,以其成本為估價標準。
第 64 條
(遞延費用之估價)
預付費用之估價,應以其有效期間未經過部分為準;用品盤存之估價,應
以其未消耗部分之數額為準;其他遞延費用之估價,應以其未攤銷之數額
為準。
營利事業創業期間發生之費用,應作為當期費用。所稱創業期間,指營利
事業自開始籌備至所計劃之主要營業活動開始且產生重要收入前所涵蓋之
期間。
公司債之發行費及折價發行之差額金,有償還期限之規定者,應按其償還
期限分期攤提。
第 65 條
(解散廢止合併轉讓時資產估價)
營利事業在解散、廢止、合併、分割、收購或轉讓時,其資產之估價,以
時價或實際成交價格為準。
第 66 條
(財產目錄編排內容)
納稅義務人應備置財產目錄,標明各種資產之數量、單位、單價、總價及
所在地,並註明其為成本、時價或估定之價額。
納稅義務人對於各種資產之估價不能提出確實證明文據時,該管稽徵機關
得逕行估定其價額。
第 五 節 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
第 66-1 條
(可扣抵稅額帳戶之設置)
凡依本法規定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之營利事業,應自八十七年度起,在其
會計帳簿外,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用以記錄可分配予股東或社員之
所得稅額,並依本法規定,保持足以正確計算該帳戶金額之憑證及紀錄,
以供稽徵機關查核。新設立之營利事業,應自設立之日起設置並記載。
左列營利事業或機關、團體,免予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
一、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者。
二、獨資、合夥組織。
三、第十一條第四項規定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
四、依其他法令或組織章程規定,不得分配盈餘之團體或組織。
第 66-2 條
(記載可扣抵稅額帳戶之起訖期間)
營利事業記載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起訖期間,應為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
二月三十一日止。但營利事業之會計年度,經依第二十三條規定核准變更
者,得申請稽徵機關核准依其會計年度之起訖日期。
營利事業自八十七年度起設置之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期初餘額為
零;新設立營利事業於設立時,亦同。其以後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期
初餘額,應等於其上年度期末餘額。
第 66-3 條
(應計入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之項目)
營利事業下列各款金額,應計入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
一、繳納屬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中華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應納
稅額、經稽徵機關調查核定增加之稅額及未分配盈餘加徵之稅額。
二、因投資於中華民國境內其他營利事業,獲配屬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
股利總額或盈餘總額所含之可扣抵稅額。
三、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持有發票日在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
日以前之短期票券之利息所得扣繳稅款,按持有期間計算之稅額。
四、以法定盈餘公積或特別盈餘公積撥充資本者,其已依第六十六條之四
第一項第三款規定減除之可扣抵稅額。
五、因合併而承受消滅公司之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但不得超過消滅
公司帳載累積未分配盈餘,按稅額扣抵比率上限計算之稅額。
六、其他經財政部核定之項目及金額。
營利事業有前項各款情形者,其計入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日期如
下:
一、前項第一款規定之情形,以現金繳納者為繳納稅款日;以暫繳稅款及
扣繳稅款抵繳結算申報應納稅額者為年度決算日。
二、前項第二款規定之情形,為獲配股利或盈餘日。
三、前項第三款規定之情形,為短期票券轉讓日或利息兌領日。
四、前項第四款規定之情形,為撥充資本日。
五、前項第五款規定之情形,為合併生效日。
六、前項第六款規定之情形,由財政部以命令定之。
營利事業之下列各款金額,不得計入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
一、依第九十八條之一規定扣繳之營利事業所得稅。
二、以受託人身分經營信託業務所繳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及獲配股利或盈
餘之可扣抵稅額。
三、改變為應設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前所繳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
四、繳納屬八十六年度或以前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稅。
五、繳納之滯報金、怠報金、滯納金、罰鍰及加計之利息。
第 66-4 條
(應自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減除之項目)
營利事業下列各款金額,應自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中減除︰
一、分配屬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依第六十六條之<br/>
六規定之稅額扣抵比率計算之金額。
二、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結算申報應納中華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經稽
徵機關調查核定減少之稅額。
三、依公司法或其他法令規定,提列之法定盈餘公積、公積金、公益金或
特別盈餘公積所含之當年度已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四、依公司章程規定,分派董監事職工之紅利所含之當年度已納營利事業
所得稅額。
五、其他經財政部核定之項目及金額。
營利事業有前項各款情形者,其自當年度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減除之日期
如下︰
一、前項第一款規定之情形,為分配日。
二、前項第二款規定之情形,為核定退稅通知書送達日。
三、前項第三款規定之情形,為提列日。
四、前項第四款規定之情形,為分派日。
五、前項第五款規定之情形,由財政部以命令定之。
第 66-5 條
(可扣抵稅額之數額限制)
營利事業依第三條之一規定,得分配予股東或社員之可扣抵稅額,以股利
或盈餘之分配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餘額為限。
營利事業解散時,應於清算完結分派剩餘財產後,註銷其股東可扣抵稅額
帳戶餘額。
營利事業合併時,因合併而消滅之公司,應於合併生效日註銷其股東可扣
抵稅額帳戶餘額。
第 66-6 條
(稅額扣抵比率)
營利事業分配屬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盈餘時,應
以股利或盈餘之分配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
占其帳載累積未分配盈餘帳戶餘額之比率,作為稅額扣
抵比率,按各股東或社員獲配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計算
其可扣抵之稅額,併同股利或盈餘分配;其計算公式如
下:
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
稅額扣抵比率=─────────────
累積未分配盈餘帳戶餘額
股東 (或社員) 可扣抵稅額=股利 (或盈餘) 淨額×稅額扣抵比率
。但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股東(或社員)之可扣抵稅額=股利(或盈餘)<br/>
淨額×稅額扣抵比率×百分之五十。
營利事業依前項規定計算之稅額扣抵比率,超過稅額扣抵比率上限者,以
稅額扣抵比率上限為準,計算股東或社員可扣抵之稅額。稅額扣抵比率上
限如下︰
一、累積未分配盈餘未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者:營
利事業分配屬九十八年度以前之盈餘,為百分之三三.
三三;分配屬九十九年度以後之盈餘,為百分之二十.
四八。
二、累積未分配盈餘已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者:營
利事業分配屬九十八年度以前之盈餘,為百分之四八.
一五;分配屬九十九年度以後之盈餘,為百分之三三.
八七。
三、累積未分配盈餘部分屬九十八年度以前盈餘、部分屬九
十九年度以後盈餘、部分加徵、部分未加徵百分之十營
利事業所得稅者,為各依其占累積未分配盈餘之比例,
按前二款規定上限計算之合計數。
第一項所稱營利事業帳載累積未分配盈餘,指營利事業依
商業會計法規定處理之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累積未分
配盈餘。
第一項規定之稅額扣抵比率,以四捨五入計算至小數點以
下第四位為止;股東或社員可扣抵稅額尾數不滿一元者,
按四捨五入計算。
第 66-7 條
(不得分配可扣抵應納所得稅額者)
依第六十六條之一第二項規定,免予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者,不得分
配可扣抵稅額予其股東或社員扣抵其應納所得稅額。但獨資、合夥組織之
營利事業,另依本法有關規定辦理。
第 66-8 條
(藉股權移轉或虛偽安排規避或減少納稅之調整)
個人或營利事業與國內外其他個人或營利事業、教育、文化、公益、慈善
機關或團體相互間,如有藉股權之移轉或其他虛偽之安排,不當為他人或
自己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者,稽徵機關為正確計算相關納稅義務人之應納
稅額,得報經財政部核准,依查得資料,按實際應分配或應獲配之股利、
盈餘或可扣抵稅額予以調整。
第 六 節 未分配盈餘之課稅
第 66-9 條
(未分配盈餘之課稅)
自八十七年度起,營利事業當年度之盈餘未作分配者,應就該未分配盈餘
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前項所稱未分配盈餘,自九十四年度起,係指營利事業當年度依商業會計
法規定處理之稅後純益,減除下列各款後之餘額:
一、(刪除)
二、彌補以往年度之虧損及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之次一年度虧損。
三、已由當年度盈餘分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
四、已依公司法或其他法律規定由當年度盈餘提列之法定盈餘公積,或已
依合作社法規定提列之公積金及公益金。
五、依本國與外國所訂之條約,或依本國與外國或國際機構就經濟援助或
貸款協議所訂之契約中,規定應提列之償債基金準備,或對於分配盈
餘有限制者,其已由當年度盈餘提列或限制部分。
六、已依公司或合作社章程規定由當年度盈餘給付之董、理、監事職工紅
利或酬勞金。
七、依其他法律規定,由主管機關命令自當年度盈餘已提列特別盈餘公積
或限制分配部分。
八、依其他法律規定,應由稅後純益轉為資本公積者。
九、(刪除)
十、其他經財政部核准之項目。
前項第三款至第八款,應以截至各該所得年度之次一會計年度結束前,已
實際發生者為限。
營利事業當年度之財務報表經會計師查核簽證者,第二項所稱之稅後純益
,應以會計師查定數為準。其後如經主管機關查核通知調整者,應以調整
更正後之數額為準。
營利事業依第二項第五款及第七款規定限制之盈餘,於限制原因消滅年度
之次一會計年度結束前,未作分配部分,應併同限制原因消滅年度之未分
配盈餘計算,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
第 四 章 稽徵程序
第 一 節 暫繳
第 67 條
(預估報繳)
營利事業除符合第六十九條規定者外,應於每年九月一日起至九月三十日
止,按其上年度結算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應納稅額之二分之一為暫繳稅額
,自行向庫繳納,並依規定格式,填具暫繳稅額申報書,檢附暫繳稅額繳
款收據,一併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
營利事業未以投資抵減稅額、行政救濟留抵稅額及扣繳稅額抵減前項暫繳
稅額者,於自行向庫繳納暫繳稅款後,得免依前項規定辦理申報。
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會計帳冊簿據完備,使用第七十七條所稱藍色申報
書或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並如期辦理暫繳申報者,得以當年度前六個月之
營業收入總額,依本法有關營利事業所得稅之規定,試算其前半年之營利
事業所得額,按當年度稅率,計算其暫繳稅額,不適用第一項暫繳稅額之
計算方式。
第 68 條
(逕行核定暫緩稅款)
營利事業未依前條第一項規定期間辦理暫繳,而於十月三十一日以前已依
前條第一項規定計算補報及補繳暫繳稅額者,應自十月一日起至其繳納暫
繳稅額之日止,按其暫繳稅額,依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之存款利率,按日
加計利息,一併徵收。
營利事業逾十月三十一日仍未依前項規定辦理暫繳者,稽徵機關應按前條
第一項規定計算其暫繳稅額,並依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之存款利率,加計
一個月之利息,一併填具暫繳稅額核定通知書,通知該營利事業於十五日
內自行向庫繳納。
第 69 條
(免予暫繳)
下列各種情形,不適用前二條之規定:
一、(刪除)
二、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之營利事業,其營利事業所得稅依第
九十八條之一之規定,應由營業代理人或給付人扣繳者。
三、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及經核定之小規模營利事業。
四、依本法或其他有關法律規定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者。
五、(刪除)
六、其他經財政部核定之營利事業。
第 70 條
(刪除)
第 二 節 結算申報
第 71 條
(結算申報)
納稅義務人應於每年五月一日起至五月三十一日止,填具結算申報書,向
該管稽徵機關,申報其上一年度內構成綜合所得總額或營利事業收入總額
之項目及數額,以及有關減免、扣除之事實,並應依其全年應納稅額減除
暫繳稅額、尚未抵繳之扣繳稅額及可扣抵稅額,計算其應納之結算稅額,
於申報前自行繳納。但依法不併計課稅之所得之扣繳稅款,及營利事業獲
配股利總額或盈餘總額所含之可扣抵稅額,不得減除。
前項納稅義務人為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者,以其全年應納稅額之半<br/>
數,減除尚未抵繳之扣繳稅額,計算其應納之結算稅額,於申報前自行繳<br/>
納;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全年應納稅額半數後之餘額,應由獨資資本主<br/>
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類規定列為營利所得,依本法規<br/>
定課徵綜合所得稅。但其為小規模營利事業者,無須辦理結算申報,其營<br/>
利事業所得額,應由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br/>
類規定列為營利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全年綜合所得總額不超過當年度規定之免稅額及
標準扣除額之合計數者,得免辦理結算申報。但申請退還扣繳稅款及可扣
抵稅額者,仍應辦理結算申報。
第一項及前項所稱可扣抵稅額,指股利憑單所載之可扣抵稅額。
第 71-1 條
(死亡離境之結算申報)
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於年度中死亡,其死亡及以前年度依本法規定應
申報課稅之所得,除依第七十一條規定免辦結算申報者外,應由遺囑執行
人、繼承人或遺產管理人於死亡人死亡之日起三個月內,依本法之規定辦
理結算申報,並就其遺產範圍內代負一切有關申報納稅之義務。但遺有配
偶為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者,仍應由其配偶依第七十一條之規定,合
併辦理結算申報納稅。
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於年度中廢止中華民國境內之住所或居所離境
者,應於離境前就該年度之所得辦理結算申報納稅。但其配偶如為中華民
國境內居住之個人,仍繼續居住中華民國境內者,應由其配偶依第七十一
條規定,合併辦理結算申報納稅。
合於第四條第十三款規定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及其作業
組織,應依第七十一條規定辦理結算申報;其不合免稅要件者,仍應依法
課稅。
第 72 條
(結算申報之延期及代理)
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之申報期限,遺囑執行人、繼承人或遺產管理
人,如有特殊情形,得於結算申報期限屆滿前,報經稽徵機關核准延長其
申報期限。但最遲不得超過遺產稅之申報期限。
第七十一條之一第二項及第七十三條規定之納稅義務人,如有特殊情形,
不能依限或自行辦理申報納稅者,得報經稽徵機關核准,委託中華民國境
內居住之個人負責代理申報納稅;如有欠繳稅款情事或未經委託會計師或
其他合法代理人代理申報納稅者,稽徵機關得通知主管出入國境之審核機
關,不予辦理出國手續。
第 73 條
(非境內居住個人或國外營利事業之繳稅方式)
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及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及營業代
理人之營利事業,在中華民國境內有第八十八條規定之各項所得者,不適
用第七十一條關於結算申報之規定,其應納所得稅應由扣繳義務人於給付
時,依規定之扣繳率扣繳之;如有非屬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範圍之所得,
並於該年度所得稅申報期限開始前離境者,應離境前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
申報,依規定稅率納稅;其於該年度所得稅申報期限內尚未離境者,應於
申報期限內依有關規定申報納稅。
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而有營業代理人之營利事業,除依第二
十五條及第二十六條規定計算所得額,並依規定扣繳所得稅款者外,其營
利事業所得稅應由其營業代理人負責,依本法規定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納
稅。
第 73-1 條
(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授信收入之繳稅)
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對中華民國境內之個人、法人、政府機關或金融機構授
信之收入,除依法免稅者外,應由該分行於第七十一條規定期限內,就其
授信收入總額按規定之扣繳率申報納稅。
第 73-2 條
(非境內居住個人或國外營利事業之抵繳)
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及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其獲配
股利總額或盈餘總額所含之稅額,不適用第三條之一規定。但獲配股利總
額或盈餘總額所含稅額,其屬依第六十六條之九規定,加徵百分之十營利
事業所得稅部分實際繳納之稅額,得以該稅額之半數抵繳該股利淨額或盈<br/>
餘淨額之應扣繳
稅額。
第 74 條
(變更會計年度之申報及繳稅)
營利事業報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變更其會計年度者,應於變更之日起一個
月內,將變更前之營利事業所得額,依規定格式申報該管稽徵機關,並依
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計算其應納稅額,於提出申報書前自行繳納之。
第 75 條
(決算或清算之申報)
營利事業遇有解散、廢止、合併或轉讓情事時,應於截至解散、廢止、合
併或轉讓之日止,辦理當期決算,於四十五日內,依規定格式,向該管稽
徵機關申報其營利事業所得額及應納稅額,並於提出申報前自行繳納之。
營利事業在清算期間之清算所得,應於清算結束之日起三十日內,依規定
格式書表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並於申報前依照當年度所適用之營利事業
所得稅稅率自行計算繳納。但依其他法律得免除清算程序者,不適用之。
前項所稱清算期間,其屬公司組織者,依公司法規定之期限;其非屬公司
組織者,為自解散、廢止、合併或轉讓之日起三個月。
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應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辦理當期決算或清算<br/>
申報,並依第七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計算應繳納之稅額,於申報前自行繳納<br/>
;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應納稅額半數後之餘額,應由獨資資本主或合夥<br/>
組織合夥人依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一類規定列為營利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br/>
綜合所得稅。但其為小規模營利事業者,無須辦理當期決算或清算申報,<br/>
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應由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依第十四條第一項<br/>
第一類規定列為營利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營利事業未依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期限申報其當期決算所得額或清算所得<br/>
者,稽徵機關應即依查得資料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其屬獨資、合夥<br/>
組織之營利事業者,稽徵機關應核定其所得額及依第七十一條第二項規定<br/>
計算應繳納之稅額;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應納稅額半數後之餘額,歸併<br/>
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之營利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營利事業宣告破產者,應於法院公告債權登記期間截止十日前,向該管稽
徵機關提出當期營利事業所得稅決算申報;其未依限申報者,稽徵機關應
即依查得之資料,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
法院應將前項宣告破產之營利事業,於公告債權登記之同時通知當地稽徵
機關。
第 76 條
(結算申報應檢附文件)
納稅義務人辦理結算申報,應檢附自繳稅款繳款書收據與其他有關證明文
件及單據;其為營利事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者,並應提出資產負債表、財
產目錄及損益表。
公司及合作社負責人於申報營利事業所得稅時,應將股東或社員之姓名、
住址、已付之股利或盈餘數額;合夥組織之負責人應將合夥人姓名、住址
、出資比例及分配損益之比例,列單申報。
第 76-1 條
(刪除)
第 77 條
(結算申報書)
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應按下列規定使用之:
一、普通申報書:一般營利事業,除核定適用藍色申報書者外,適用之。
二、藍色申報書:凡經稽徵機關核准者適用之。
藍色申報書指使用藍色紙張,依規定格式印製之結算申報書,專為獎勵誠
實申報之營利事業而設置。藍色申報書實施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分一般申報書及簡式申報書兩種;其格式及使用
範圍,由財政部定之。
第 78 條
(催報)
稽徵機關應隨時協助及催促納稅義務人依限辦理結算申報,並於結算申報
限期屆滿前十五日填具催報書提示延遲申報之責任。
前項催報書得以公告方式為之。
第 79 條
(未依限辦理結算申報案件之處理程序)
納稅義務人未依規定期限辦理結算申報者,稽徵機關應即填具滯報通知書
,送達納稅義務人,限於接到滯報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補辦結算申報;
其屆期仍未辦理結算申報者,稽徵機關應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
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並填具核定稅額通知書,連同繳款書,送達納
稅義務人依限繳納;嗣後如經調查另行發現課稅資料,仍應依稅捐稽徵法
有關規定辦理。其屬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者,稽徵機關應核定其所<br/>
得額及依第七十一條第二項規定計算應納之結算稅額,並填具核定稅額通<br/>
知書,連同繳款書送達納稅義務人依限繳納;並將其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br/>
應納稅額半數後之餘額,歸併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之營利所得,<br/>
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
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及小規模營利事業,不適用前項催報之規定;其屆
期未申報者,稽徵機關應即依查得之資料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通知
依限繳納;嗣後如經稽徵機關調查另行發現課稅資料,仍應依稅捐稽徵法
有關規定辦理。
第 三 節 調查
第 80 條
(調查核定)
稽徵機關接到結算申報書後,應派員調查,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
前項調查,稽徵機關得視當地納稅義務人之多寡採分業抽樣調查方法,核
定各該業所得額之標準。
納稅義務人申報之所得額如在前項規定標準以上,即以其原申報額為準。
但如經稽徵機關發現申報異常或涉有匿報、短報或漏報所得額之情事,或
申報之所得額不及前項規定標準者,得再個別調查核定之。
各業納稅義務人所得額標準之核定,應徵詢各該業同業公會之意見。
稽徵機關對所得稅案件進行書面審核、查帳審核與其他調查方式之辦法,
及對影響所得額、應納稅額及稅額扣抵計算項目之查核準則,由財政部定
之。
第 81 條
(核定稅額之通知及更正)
該管稽徵機關應依其查核結果填具核定稅額通知書,連同各計算項目之核
定數額送達納稅義務人。
前項通知書之記載或計算有錯誤時,納稅義務人得於通知書送達後十日內
,向該管稽徵機關查對或請予更正。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經查核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該管稽徵機關得以公告方式,載明申報業經核定,代替核定
稅額通知書之填具及送達:
一、依申報應退稅款辦理退稅。
二、無應補或應退稅款。
三、應補或應退稅款符合免徵或免退規定。
第 82 條
(刪除)
第 82-1 條
(刪除)
第 83 條
(帳簿文據之提示)
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或復查時,納稅義務人應提示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
簿、文據;其未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
其所得額。
前項帳簿、文據,應由納稅義務人依稽徵機關規定時間,送交調查;其因
特殊情形,經納稅義務人申請,或稽徵機關認有必要,得派員就地調查。
納稅義務人已依規定辦理結算申報,但於稽徵機關進行調查時,通知提示
有關各種證明所得額之帳簿、文據而未依限期提示者,稽徵機關得依查得
之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嗣後如經調查另行發現課稅資料,
仍應依法辦理。
第 83-1 條
(淨值調查法)
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之調查人員進行調查時,如發現納稅義務人有重大
逃漏稅嫌疑,得視案情需要,報經財政部核准,就納稅義務人資產淨值、
資金流程及不合營業常規之營業資料進行調查。
稽徵機關就前項資料調查結果,證明納稅義務人有逃漏稅情事時,納稅義
務人對有利於己之事實,應負舉證之責。
第 84 條
(備詢及申復)
稽徵機關於調查或復查時,得通知納稅義務人本人或其代理人到達辦公處
所備詢。
納稅義務人因正當理由不能按時到達備詢者,應於接到稽徵機關通知之日
起七日內,向稽徵機關申復。
第 85 條
(戶籍異動副本之分送)
戶籍機關依法辦理戶籍異動登記時,應抄副本分送當地稽徵機關。
第 86 條
(掣給收據)
納稅義務人及其他關係人提供帳簿文據時,該管稽徵機關應掣給收據,並
於帳簿文據提送完全之日起七日內發還之,其有特殊情形經該管稽徵機關
首長核准者,得延長發還時間七日。
第 87 條
(刪除)
第 四 節 扣繳
第 88 條
(應辦扣繳之所得)
納稅義務人有下列各類所得者,應由扣繳義務人於給付時,依規定之扣繳
率或扣繳辦法,扣取稅款,並依第九十二條規定繳納之:
一、公司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及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
利事業之股利淨額;合作社、合夥組織或獨資組織分配予非中華民國
境內居住之社員、合夥人或獨資資本主之盈餘淨額。
二、機關、團體、學校、事業、破產財團或執行業務者所給付之薪資、利
息、租金、佣金、權利金、競技、競賽或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退
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
告發或檢舉獎金、結構型商品交易之所得、執行業務者之報酬,及給
付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代理人之國外營利事業之所
得。
三、第二十五條規定之營利事業,依第九十八條之一之規定,應由營業代
理人或給付人扣繳所得稅款之營利事業所得。
四、第二十六條規定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分支機構之國外影片事業,其在中
華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所得額。
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依第七十一條第二項或第七十五條第四項規定
辦理結算申報或決算、清算申報,有應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獨資
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之盈餘總額者,應於該年度結算申報或決算、清
算申報法定截止日前,由扣繳義務人依規定之扣繳率扣取稅款,並依第九
十二條規定繳納;其後實際分配時,不適用前項第一款之規定。
前二項各類所得之扣繳率及扣繳辦法,由財政部擬訂,報請行政院核定。
第 89 條
(扣繳義務人及納稅義務人)
前條各類所得稅款,其扣繳義務人及納稅義務人如下:
一、公司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及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
利事業之股利淨額;合作社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社員之盈餘
淨額;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分配或應分配予非中華民國境內居
住之獨資資本主或合夥組織合夥人之盈餘,其扣繳義務人為公司、合
作社、獨資組織或合夥組織負責人;納稅義務人為非中華民國境內居
住之個人股東、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股東、非中華民國
境內居住之社員、合夥組織合夥人或獨資資本主。
二、薪資、利息、租金、佣金、權利金、執行業務報酬、競技、競賽或機
會中獎獎金或給與、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非
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告發或檢舉獎金、結構型商品交易之所得,及
給付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代理人之國外營利事業之
所得,其扣繳義務人為機關、團體、學校之責應扣繳單位主管、事業
負責人、破產財團之破產管理人及執行業務者;納稅義務人為取得所
得者。
三、依前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之營利事業所得稅扣繳義務人,為營業代理
人或給付人;納稅義務人為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
四、國外影片事業所得稅款扣繳義務人,為營業代理人或給付人;納稅義
務人為國外影片事業。
扣繳義務人未履行扣繳責任,而有行蹤不明或其他情事,致無從追究
者,稽徵機關得逕向納稅義務人徵收之。
機關、團體、學校、事業、破產財團或執行業務者每年所給付依前條規定
應扣繳稅款之所得,及第十四條第一項第十類之其他所得,因未達起扣點
,或因不屬本法規定之扣繳範圍,而未經扣繳稅款者,應於每年一月底前
,將受領人姓名、住址、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及全年給付金額等,依規定
格式,列單申報主管稽徵機關;並應於二月十日前,將免扣繳憑單填發納
稅義務人。每年一月遇連續三日以上國定假日者,免扣繳憑單申報期間延
長至二月五日止,免扣繳憑單填發期間延長至二月十五日止。
第 89-1 條
(扣繳稅款)
第三條之四信託財產發生之收入,扣繳義務人應於給付時,以信託行為之
受託人為納稅義務人,依前二條規定辦理。但扣繳義務人給付第三條之四
第五項規定之公益信託之收入,除依法不併計課稅之所得外,得免依第八
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依第九十二條之一規定開具扣繳憑單時,應以前項各類
所得之扣繳稅款為受益人之已扣繳稅款;受益人有二人以上者,受託人應
依第三條之四第二項規定之比例計算各受益人之已扣繳稅款。
受益人為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或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之
營利事業者,應以受託人為扣繳義務人,就其依第三條之四第一項、第二
項規定計算之該受益人之各類所得額,依第八十八條規定辦理扣繳。但該
受益人之前項已扣繳稅款,得自其應扣繳稅款中減除。
受益人為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而在中華民國境內有固定營業場所之營利
事業,其信託收益中屬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者,準用前項規定。
第三條之四第五項、第六項規定之公益信託或信託基金,實際分配信託利
益時,應以受託人為扣繳義務人,依前二條規定辦理。
第 90 條
(代客買賣之記帳)
營利事業代客買賣貨物,應將買賣客戶姓名、地址、貨物名稱、種類、數
量、成交價格、日期及佣金等詳細記帳,並將有關文據保存。
第 91 條
(倉庫堆存貨物之報告及稽查)
各倉庫應將堆存貨物之客戶名稱、地址、貨物名稱、種類、數量、估價、
倉租及入倉、出倉日期等於貨物入倉之日起三日內,依規定格式報告該管
稽徵機關。
稽徵機關得經常派員稽查倉庫,並記錄其全部進貨及出貨,並審查倉庫之
帳簿及記錄。
第 92 條
(扣繳稅款之報繳)
第八十八條各類所得稅款之扣繳義務人,應於每月十日前將上一月內所扣
稅款向國庫繳清,並於每年一月底前將上一年內扣繳各納稅義務人之稅款
數額,開具扣繳憑單,彙報該管稽徵機關查核;並應於二月十日前將扣繳
憑單填發納稅義務人。每年一月遇連續三日以上國定假日者,扣繳憑單彙
報期間延長至二月五日止,扣繳憑單填發期間延長至二月十五日止。但營
利事業有解散、廢止、合併或轉讓,或機關、團體裁撤、變更時,扣繳義
務人應隨時就已扣繳稅款數額,填發扣繳憑單,並於十日內向該管稽徵機
關辦理申報。
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或在中華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之營利事
業,有第八十八條規定各類所得時,扣繳義務人應於代扣稅款之日起十日
內,將所扣稅款向國庫繳清,並開具扣繳憑單,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核驗
後,發給納稅義務人。
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而在中華民國境內有固定營業場所之營利事業,其
獲配之股利淨額或盈餘淨額,準用前項規定。
第 92-1 條
(所得申報)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應於每年一月底前,填具上一年度各信託之財產目錄、
收支計算表及依第三條之四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第六項應計算或分
配予受益人之所得額、第八十九條之一規定之扣繳稅額資料等相關文件,
依規定格式向該管稽徵機關列單申報;並應於二月十日前將扣繳憑單或免
扣繳憑單及相關憑單填發納稅義務人。每年一月遇連續三日以上國定假日
者,信託之財產目錄、收支計算表及相關文件申報期間延長至二月五日止
,扣繳憑單或免扣繳憑單及相關憑單填發期間延長至二月十五日止。
第 93 條
(扣繳稅款之審核與調查)
稽徵機關接到扣繳義務人之申報書表後,應即審核所得額及扣繳稅額,並
得派員調查。
第 94 條
(扣繳稅額之退補)
扣繳義務人於扣繳稅款時,應隨時通知納稅義務人,並依第九十二條之規
定,填具扣繳憑單,發給納稅義務人。如原扣稅額與稽徵機關核定稅額不
符時,扣繳義務人於繳納稅款後,應將溢扣之款,退還納稅義務人。不足
之數,由扣繳義務人補繳,但扣繳義務人得向納稅義務人追償之。
第94-1條
依第八十九條第三項、第九十二條第一項本文及第九十二條之一規定應填
發免扣繳憑單、扣繳憑單及相關憑單之機關、團體、學校、事業、破產財
團、執行業務者、扣繳義務人及信託行為之受託人,已依規定期限將憑單
申報該管稽徵機關,且憑單內容符合下列情形者,得免填發憑單予納稅義
務人:
一、 納稅義務人為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有固定營
業場所之營利事業、機關、團體、執行業務者或信託行為之受託人。
二、 扣繳或免扣繳資料經稽徵機關納入結算申報期間提供所得資料查詢服
務。
三、 其他財政部規定之情形。
依前項規定免填發憑單予納稅義務人者,如納稅義務人要求填發時,仍應
填發。
第 95 條
(扣繳之調查與督促)
稽徵機關應隨時調查扣繳義務人對於有關扣繳之報告是否確實,並督促依
照本法規定扣款繳納。
第 96 條
(刪除)
第 97 條
(扣繳稅款之準用)
第八十三條至第八十六條之規定,對於扣繳稅款準用之。
第 五 節 自繳
第 98 條
(繳款書)
依本法規定由納稅義務人自行繳納之稅款及扣繳義務人扣繳之稅款,應由
繳款人填用繳款書繳納之。
依本法規定由稽徵機關填發繳款書通知繳納之稅款,納稅義務人應於繳款
書送達後十日內繳納之。
第 98-1 條
(國際運輸事業營利所得稅之繳納)
總機構在中華民國境外之營利事業,依第二十五條規定經財政部核准或核
定適用該條規定計算其中華民國境內之營利事業所得額者,應依左列規定
繳納其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
一、在中華民國境內設有分支機構者,應由該分支機構依照第六十七條之
規定繳納暫繳稅款並辦理暫繳申報。年度終了後,再依第七十一條之
規定繳納結算應納稅款並辦理結算申報。
二、在中華民國境內未設分支機構而有營業代理人者,應由營業代理人負
責扣繳。營業代理人依約定不經收價款者,應照有關扣繳規定負責報
繳或報經主管稽徵機關核准由給付人扣繳。
三、在中華民國境內未設分支機構及營業代理人者,應由給付人於給付時
扣繳。
第 99 條
(扣繳憑單之抵繳稅款)
納稅義務人於繳納暫繳稅款時,得憑扣繳憑單抵繳,如不足額另以現金補
足,如超過暫繳稅款數額時,其超過之數留抵本年度結算稅額。
第 100 條
(稅款退補程序)
納稅義務人每年結算申報所得額經核定後,稽徵機關應就納稅義務人全年
應納稅額,減除暫繳稅額、未抵繳之扣繳稅額、可扣抵稅額及申報自行繳
納稅額後之餘額,填發繳款書,通知納稅義務人繳納。但依法不併計課稅
之所得之扣繳稅款,及營利事業獲配股利總額或盈餘總額所含之可扣抵稅
額,不得減除。
納稅義務人結算申報,經核定有溢繳稅款者,稽徵機關應填發收入退還書
或國庫支票,退還溢繳稅款。
其後經復查、或訴願、或行政訴訟決定應退稅或補稅者,稽徵機關應填發
繳款書,或收入退還書或國庫支票,送達納稅義務人,分別退補;應補稅
之納稅義務人,應於繳款書送達後十日內繳納之。
前二項應退之稅款,稽徵機關於核定後,應儘速填發收入退還書或國庫支
票送達納稅義務人,至遲不得超過十日,收入退還書之退稅期間以收入退
還書送達之日起三個月內為有效期間,逾期不退。
納稅義務人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二規定申報之未分配盈餘,經稽徵機關核定
補稅或退稅者,準用第一項至第四項之規定。
第 100-1 條
(小額稅款免予退補)
稽徵機關依第一百條第三項規定退還營利事業八十七年度或以後年度之所
得稅款時,應就退稅時該營利事業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內退還,其未
退還餘額,營利事業得用以留抵其以後年度應納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依本法規定應補或應退之稅款在一定金額以下之小額稅款,財政部得視實
際需要,報請行政院核定免徵或免退該項稅款。
第 100-2 條
(加計利息)
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結算申報所列報之免稅及扣除項目或金額,及營利
事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結算申報所列報減除之各項成本、費用或損失、投
資抵減稅額,超過本法及附屬法規或其他法律規定之限制,致短繳自繳稅
款,經稽徵機關核定補繳者,應自結算申報期限截止之次日起,至繳納補
徵稅款之日止,就核定補徵之稅額,依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之存款利率,
按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但加計之利息,以一年為限。
依前項規定應加計之利息金額不超過一千五百元者,免予加計徵收。
第 101 條
(變更會計年度適用條文)
會計年度屬於第二十三條但書之規定者,仍適用本章各節條文之規定,其
關於各種期限之計算,均應比照辦理。
第 102 條
(會計師代辦及簽證申報)
納稅義務人對於本章規定各節,有關應行估計報告、申報或申請復查、訴
願及行政訴訟等事項,得委託會計師或其他合法代理人代為辦理;其代理
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在一定範圍內之營利事業,其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應委託會計師或
其他合法代理人查核簽證申報;其辦法由財政部定之。
營利事業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委託會計師或其他合法代理人查核
簽證申報者,得享受本法對使用藍色申報書者所規定之各項獎勵。
第 六 節 盈餘申報
第 102-1 條
(盈餘申報)
依第六十六條之一規定,應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營利事業,應於每
年一月底前,將上一年內分配予股東之股利或社員之盈餘,填具股利憑單
、全年股利分配彙總資料,一併彙報該管稽徵機關查核;並應於二月十日
前將股利憑單填發納稅義務人。每年一月遇連續三日以上國定假日者,股
利憑單、全年股利分配彙總資料彙報期間延長至二月五日止,股利憑單填
發期間延長至二月十五日止。但營利事業有解散或合併時,應隨時就已分
配之股利或盈餘填具股利憑單,並於十
日內向該管稽徵機關辦理申報。前項規定之營利事業應於辦理結算申報時
,依規定格式填列上一年內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變動明細資料,併同結算
申報書申報該管稽徵機關查核。但營利事業遇有解散者,應於清算完結日
辦理申報;其為合併者,除屬第六十六條之三第一項第五款情形外,應於
合併生效日辦理申報。
前項所稱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變動明細資料,指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之期
初餘額、當年度增加金額明細、減少金額明細及其餘額。
依第一項本文規定應填發股利憑單之營利事業,已依規定期限將憑單彙報
該管稽徵機關,且憑單內容符合下列情形者,得免填發憑單予納稅義務人:
一、 納稅義務人為在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在中華民國境內有固定營
業場所之營利事業、機關、團體、執行業務者或信託行為之受託人。
二、 股利資料經稽徵機關納入結算申報期間提供所得資料查詢服務。
三、 其他財政部規定之情形。
依前項規定免填發憑單予納稅義務人者,如納稅義務人要求填發時,仍應
填發。
第 102-2 條
(盈餘加徵稅額之申報)
營利事業應於其各該所得年度辦理結算申報之次年五月一日起至五月三十
一日止,就第六十六條之九第二項規定計算之未分配盈餘填具申報書,向
該管稽徵機關申報,並計算應加徵之稅額,於申報前自行繳納。其經計算
之未分配盈餘為零或負數者,仍應辦理申報。
營利事業於依前項規定辦理申報前經解散或合併者,應於解散或合併日起
四十五日內,填具申報書,就截至解散日或合併日止尚未加徵百分之十營
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向該管稽徵機關申報,並計算應加徵之稅額
,於申報前自行繳納。營利事業未依規定期限申報者,稽徵機關應即依查
得資料核定其未分配盈餘及應加徵之稅額,通知營利事業繳納。
營利事業於報經該管稽徵機關核准,變更其會計年度者,應就變更前尚未
申報加徵百分之十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未分配盈餘,併入變更後會計年度之
未分配盈餘內計算,並依第一項規定辦理。
營利事業依第一項及第二項辦理申報時,應檢附自繳稅款繳款書收據及其
他有關證明文件、單據。
第 102-3 條
(未分配盈餘之催報及未依限辦理之處理)
稽徵機關應協助營利事業依限辦理未分配盈餘申報,並於申報期限屆滿前
十五日填具催報書,提示延遲申報之責任。催報書得以公告方式為之。
營利事業未依規定期限,辦理未分配盈餘申報者,稽徵機關應即填具滯報
通知書,送達營利事業,限於接到滯報通知書之日起十五日內補辦申報;
其逾限仍未辦理申報者,稽徵機關應依查得資料,核定其未分配盈餘及應
加徵之稅額,並填具核定稅額通知書,連同繳款書,送達營利事業依限繳
納;嗣後如經調查另行發現課稅資料,仍應依稅捐稽徵法有關規定辦理。
第 102-4 條
(未分配盈餘之調查核定)
稽徵機關接到未分配盈餘申報書後,應派員調查,核定其未分配盈餘及應
加徵之稅額,其調查核定,準用第八十條至第八十六條之規定。
第 五 章 獎懲
第 103 條
(告發檢舉獎金)
告發或檢舉納稅義務人或扣繳義務人有匿報、短報或以詐欺及其他不正當
行為之逃稅情事,經查明屬實者,稽徵機關應以罰鍰百分之二十,獎給舉
發人,並為舉發人絕對保守秘密。
前項告發或檢舉獎金,稽徵機關應於裁罰確定並收到罰鍰後三日內,通知
原舉發人,限期領取。
舉發人如有參與逃稅行為者不給獎金。
公務員為舉發人時,不適用本條獎金之規定。
第 104 條
(刪除)
第 105 條
(刪除)
第 106 條
(罰則(一))
有下列各款事項者,除由該管稽徵機關限期責令補報或補記外,處以一千
五百元以下罰鍰:
一、(刪除)
二、公司組織之營利事業負責人、合作社之負責人,違反第七十六條規定
,屆期不申報應分配或已分配與股東或社員之股利或盈餘。
三、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負責人,違反第七十六條規定,不將合夥人之姓
名、住址、投資數額及分配損益之比例,列單申報。
四、營利事業負責人,違反第九十條規定,不將規定事項詳細記帳。
五、倉庫負責人,違反第九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不將規定事項報告。
第 107 條
(罰則(二))
納稅義務人違反第八十三條之規定,不按規定時間提送各種帳簿,文據者
,稽徵機關應處以一千五百元以下之罰鍰。
納稅義務人未經提出正當理由,拒絕接受繳款書者,稽徵機關除依稅捐稽
徵法第十八條規定送達外,並處以一千五百元以下之罰鍰。
第 107-1 條
(刪除)
第 108 條
(滯報金及怠報金)
納稅義務人違反第七十一條規定,未依限辦理結算申報,而已依第七十九
條第一項規定補辦結算申報,經稽徵機關據以調查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
額者,應按核定應納稅額另徵百分之十滯報金;其屬獨資、合夥組織之營<br/>
利事業應按稽徵機關調查核定應納稅額之半數另徵百分之十滯報金。但最<br/>
高不得超過三萬元,最低不得少
於一千五百元。
納稅義務人逾第七十九條第一項規定之補報期限,仍未辦理結算申報,經
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或同業利潤標準核定其所得額及應納稅額者,應按核
定應納稅額另徵百分之二十怠報金;其屬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應按<br/>
稽徵機關調查核定之應納稅額之半數另徵百分之二十怠報金。但最高不得<br/>
超過九萬元,最低不得少於四千五
百元。
綜合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小規模營利事業及依第七十一條規定免辦結算申
報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第 108-1 條
(未分配盈餘申報之滯報金及怠報金)
營利事業違反第一百零二條之二規定,未依限辦理未分配盈餘申報,而已
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三第二項規定補辦申報,經稽徵機關據以調查核定其未
分配盈餘及應加徵之稅額者,應按核定應加徵之稅額另徵百分之十滯報金
。但最高不得超過三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千五百元。
營利事業逾第一百零二條之三第二項規定之補報期限,仍未辦理申報,經
稽徵機關依查得資料核定其未分配盈餘及應加徵之稅額者,應按核定應加
徵之稅額另徵百分之二十怠報金。但最高不得超過九萬元,最低不得少於
四千五百元。
第 109 條
(刪除)
第 110 條
(漏稅處罰)
納稅義務人已依本法規定辦理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對依本法規定應
申報課稅之所得額有漏報或短報情事者,處以所漏稅額二倍以下之罰鍰。
納稅義務人未依本法規定自行辦理結算、決算或清算申報,而經稽徵機關
調查,發現有依本法規定課稅之所得額者,除依法核定補徵應納稅額外,
應照補徵稅額,處三倍以下之罰鍰。
營利事業因受獎勵免稅或營業虧損,致加計短漏之所得額後仍無應納稅額
者,應就短漏之所得額依當年度適用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計算之金額,
分別依前二項之規定倍數處罰。但最高不得超過九萬元,最低不得少於四
千五百元。
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之納稅義務人為獨資、合夥組織之營利事業者,應就<br/>
稽徵機關核定短漏之課稅所得額,按所漏稅額之半數,分別依第一項及第<br/>
二項之規定倍數處罰。
第 110-1 條
(聲請假扣押)
主管稽徵機關對於逃稅、漏稅案件應補徵之稅款,經核定稅額送達繳納通
知後,如發現納稅義務人有隱匿或移轉財產逃避執行之跡象者,得敘明事
實,聲請法院假扣押,並免提擔保。但納稅義務人已提供相當財產保證,
或覓具殷實商保者,應即聲請撤銷或免為假扣押。
第 110-2 條
(未分配盈餘漏稅之處罰)
營利事業已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二規定辦理申報,但有漏報或短報未分配盈
餘者,處以所漏稅額一倍以下之罰鍰。
營利事業未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二規定自行辦理申報,而經稽徵機關調查,
發現有應依規定申報之未分配盈餘者,除依法補徵應加徵之稅額外,應照
補徵稅額,處一倍以下之罰鍰。
第 111 條
(稽徵人員或未據實填發免扣繳憑單者之處罰)
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公營事業違反第八十九條第三項規定,未依限或未
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免扣繳憑單者,應通知其主管機關議處該機關或學
校之責應扣繳單位主管或事業之負責人。私人團體、私立學校、私營事業
、破產財團或執行業務者,違反第八十九條第三項規定,未依限填報或未
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免扣繳憑單者,處該團體或學校之責應扣繳單位主
管、事業之負責人、破產財團之破產管理人或執行業務者一千五百元之罰
鍰,並通知限期補報或填發;屆期不補報或填發者,應按所給付之金額,
處該團體或學校之責應扣繳單位主管、事業之負責人、破產財團之破產管
理人或執行業務者百分之五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九萬元,最低不得少
於三千元。
第 111-1 條
(未申報所得之罰鍰)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短漏報信託財產發生之收入或虛報相關之成本、必要費
用、損耗,致短計第三條之四第一項、第二項、第五項、第六項規定受益
人之所得額,或未正確按所得類別歸類致減少受益人之納稅義務者,應按
其短計之所得額或未正確歸類之金額,處受託人百分之五之罰鍰。但最高
不得超過三十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萬五千元。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未依第三條之四第二項規定之比例計算各受益人之各類
所得額者,應按其計算之所得額與依規定比例計算之所得額之差額,處受
託人百分之五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三十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萬五千
元。
信託行為之受託人未依限或未據實申報或未依限填發第九十二條之一規定
之相關文件或扣繳憑單或免扣繳憑單及相關憑單者,應處該受託人七千五
百元之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或填發;屆期不補報或填發者,應按該信託
當年度之所得額,處受託人百分之五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三十萬元,
最低不得少於一萬五千元。
第 112 條
(滯納)
納稅義務人逾限繳納稅款、滯報金及怠報金者,每逾二日按滯納之金額加
徵百分之一滯納金;逾期三十日仍未繳納者,除由稽徵機關移送法院強制
執行外,其為營利事業者,並得停止其營業至納稅義務人繳納之日止。
前項應納之稅款、滯報金、怠報金、及滯納金應自滯納期限屆滿之次日起
至納稅義務人繳納之日止依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之存款利率,按日加計利
息,一併徵收。
本法所規定之停止營業處分,由稽徵機關執行,並由警察機關協助之。
第 113 條
(代理人罰則)
本法第七十三條規定之代理人及營業代理人,違反本法有關各條規定時,
適用有關納稅義務人之罰則處罰之。
第 114 條
(違反扣繳義務之處罰)
扣繳義務人如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分別依各該款規定處罰:
一、扣繳義務人未依第八十八條規定扣繳稅款者,除限期責令補繳應扣未
扣或短扣之稅款及補報扣繳憑單外,並按應扣未扣或短扣之稅額處一
倍以下之罰鍰;其未於限期內補繳應扣未扣或短扣之稅款,或不按實
補報扣繳憑單者,應按應扣未扣或短扣之稅額處三倍以下之罰鍰。
二、扣繳義務人已依本法扣繳稅款,而未依第九十二條規定之期限按實填
報或填發扣繳憑單者,除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外,應按扣繳稅額處百
分之二十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二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千五百元
;逾期自動申報或填發者,減半處罰。經稽徵機關限期責令補報或填
發扣繳憑單,扣繳義務人未依限按實補報或填發者,應按扣繳稅額處
三倍以下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四萬五千元,最低不得少於三千元
。
三、扣繳義務人逾第九十二條規定期限繳納所扣稅款者,每逾二日加徵百
分之一滯納金。
第 114-1 條
(違反設置可扣抵稅額帳戶規定之處罰)
營利事業依規定應設置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而不設置,或不依規定記載者
,處三千元以上七千五百元以下罰鍰,並應通知限於一個月內依規定設置
或記載;期滿仍未依照規定設置或記載者,處七千五百元以上一萬五千元
以下罰鍰,並再通知於一個月內依規定設置或記載;期滿仍未依照規定設
置或記載者,得按月連續處罰,至依規定設置或記載時為止。
第 114-2 條
(責令限期補繳並處罰鍰之事項)
營利事業有下列各款規定情形之一者,應就其超額分配之可扣抵稅額,責
令營利事業限期補繳,並按超額分配之金額,處一倍以下之罰鍰:
一、違反第六十六條之二第二項、第六十六條之三或第六十六條之四規定
,虛增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金額,或短計第六十六條之六規定之帳載
累積未分配盈餘帳戶金額,致分配予股東或社員之可扣抵稅額,超過
其應分配之可扣抵稅額者。
二、違反第六十六條之五第一項規定,分配予股東或社員之可扣抵稅額,
超過股利或盈餘之分配日其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餘額者。
三、違反第六十六條之六規定,分配股利淨額所適用之稅額扣抵比率,超
過規定比率,致所分配之可扣抵稅額,超過依規定計算之金額者。
營利事業違反第六十六條之七規定,分配可扣抵稅額予其股東或社員,扣
抵其應納所得稅額者,應就分配之可扣抵稅額,責令營利事業限期補繳,
並按分配之金額處一倍以下之罰鍰。
前二項規定之營利事業有歇業、倒閉或他遷不明之情形者,稽徵機關應就
該營利事業超額分配或不應分配予股東或社員扣抵之可扣抵稅額,向股東
或社員追繳。
第 114-3 條
(責令補報或填發並處罰鍰)
營利事業未依第一百零二條之一第一項規定之期限,按實填
報或填發股利憑單者,除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外,應按股利
憑單所載可扣抵稅額之總額處百分之二十罰鍰,但最高不得
超過三萬元,最低不得少於一千五百元;逾期自動申報或填
發者,減半處罰。經稽徵機關限期責令補報或填發股利憑單
,營利事業未依限按實補報或填發者,應按可扣抵稅額之總
額處三倍以下之罰鍰,但最高不得超過六萬元,最低不得少
於三千元。
營利事業違反第一百零二條之一第二項規定,未依限申報或
未據實申報股東可扣抵稅額帳戶變動明細資料者,處七千五
百元罰鍰,並通知限期補報;屆期不補報者,得按月連續處
罰至依規定補報為止。
第 115 條
(刪除)
第 116 條
(滯納怠報短估金之更正)
本章規定之滯報金及怠報金,由稽徵機關核定填發核定通知書,載明事實
及依據通知受處分人;如通知書之記載或計算有錯誤時,受處分人得於通
知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該管稽徵機關查對或請予更正。
前項查對期限屆滿後,稽徵機關應填發繳款書,通知受處分人於十日內繳
納之。
第 117 條
(刪除)
第 118 條
(會計師罰則)
會計師或其他合法代理人,為納稅義務人代辦有關應行估計、報告、申報
、申請複查、訴願、行政訴訟,證明帳目內容及其他有關稅務事項,違反
本法規定時,得由該管稽徵機關層報財政部依法懲處。
第 119 條
(守密義務)
稽徵機關人員對於納稅義務人之所得額、納稅額及其證明關係文據以及其
他方面之陳述與文件,除對有關人員及機構外,應絕對保守秘密,違者經
主管長官查實或於受害人告發經查實後,應予以嚴厲懲處,觸犯刑法者,
並應移送法院論罪。
前項除外之有關人員及機構,係指納稅義務人本人及其代理人或辯護人、
合夥人、納稅義務人之繼承人、扣繳義務人、稅務機關、監察機關、受理
有關稅務訴願訴訟機關以及經財政部核定之機關與人員。
稽徵機關對其他政府機關為統計目的而供應之資料,並不洩漏納稅義務人
之姓名者,不受保密之限制。
政府機關人員對稽徵機關所提供第一項之資料,如有洩漏情事,比照同項
對稽徵機關人員洩漏秘密之處分議處。
第 120 條
(稽徵人員罰則)
稽徵人員違反第六十八條、第七十八條、第八十六條或第一百零三條之規
定者,應予懲處。
第 六 章 附則
第 121 條
(施行細則等之擬定公布)
本法施行細則、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及遞耗資產耗竭率表,由財政部定之
。
第 122 條
(書表簿據格式之製定)
本法所稱各種書表簿據格式、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財政部製定之。
第 123 條
(銀行業通行利率)
本法所稱當地銀行業通行之存款利率,指郵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
率。
第 124 條
(國際所得稅協定)
凡中華民國與其他國家所簽訂之所得稅協定中另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
。
第 125 條
(刪除)
第 125-1 條
(申請發還撫卹金等溢繳之稅款)
受雇主僱用從事工作獲致工資之勞工,於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八月一日以後
至本法修正施行之前領取撫卹金、退休金、資遣費及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
金,原已繳納稅款者,得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五年內提出申請發還溢繳之
稅款;逾期未申請者,不得再行申請。經稽徵機關核定應發還之稅款,應
自納稅義務人繳納該項稅款之日起,至填發國庫支票之日止,按發還稅額
,依繳納稅款之日郵政儲金一年期定期儲金固定利率,按日加計利息,一
併發還。
依前項規定申請發還原已繳納之稅款,其於本法修正施行前未逾五年期限
案件,應由納稅義務人提出申請;已逾五年期限案件,應由納稅義務人提
出具體證明申請。
第 126 條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六日修正之第十七條
規定,自九十四年一月一日施行;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修正之第十四條
第一項第九類規定,自九十七年一月一日施行;九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修
正之第十七條規定,自九十七年一月一日施行。九十八年五月一日修正之
第五條第二項及九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修正之同條第五項規定,自九十九
年度施行。一百年一月七日修正之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二款及第十七
條第一項第一款第四目規定,自一百零一年一月一日施行。一百零一年七
月二十五日修正之條文,自一百零二年一月一日施行。
本法中華民國九十年五月二十九日修正之條文及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四
日修正之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一百零三年五月十六日修正之條<br/>
文,除第六十六條之四、第六十六條之六及第七十三條之二自一百零四年<br/>
一月一日施行外,其餘條文自一百零四年度施行。